又是一年备耕时。玉米价格保持高位、农资货源充足、春播气象条件良好等有利因素让农民的种粮意愿高涨,而农资价格上涨、土地流转价格上扬等也给春耕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今年的备耕形势如何?怎样实现种粮的最大价值?未来的粮食生产趋势是什么?连日来,记者在沈阳市进行了采访。
提早准备 推进农资入户
“老话说,‘春脖子’短,农活往前赶。今年‘春脖子’长,地缓得慢,但备耕还是不能拖。”2月18日,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王宏业和记者一见面就直奔主题,“形势不错,但也有不利因素,要把情况摸透,就得下基层,去田间地头。”
今年,按照沈阳市“落实到位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要求,沈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中心,深入9个涉农县(市)区开展春耕备耕调研,详细了解春耕种植意向、农资筹备情况,摸清生产一线底数,科学筹划年度粮食生产。
王宏业说,沈阳市农作物计划播种面积为1028.92万亩,其中,玉米600.11万亩、水稻182.26万亩。作为沈阳市的第一大种植作物,目前玉米价格为1.2元/斤,持续保持高位,加之墒情较好,虽然因为农资上涨,一些农民一度产生观望情绪,但种植意愿依然较高。
记者在康平县一家农资店了解到,尿素、二铵、氯化钾、复合肥的价格每吨同比分别上涨700元、1000元、1800元、1300元,涨幅分别达35%、22.7%、64.3%、35.1%;农药价格翻了一番,以除草剂乙草胺为例,每吨价格为3.2万元,较上年同期上涨一倍。
“只有把农资真正购置到位了,老百姓的心里才能踏实。”位于新民市西部的大红旗镇,粮食种植面积约为10.5万亩,玉米、水稻各一半,近些日子,农业副镇长马立国一直张罗着农资入户的事,“不少农民年前就开始准备,现在70%的农户都备足了农资。”
“正月十五过后,节日气氛渐淡,入户率加快提升,较上周提高了5.56个百分点。”王宏业告诉记者,“目前,尿素、二胺、复合肥的生产能力完全能够保证市场需要,且货源充足、渠道畅通。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入库量达3.057万吨,完全可以满足春播需求。”
托管种粮 提升综合效益
3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王铭领军的全国500强合作社——新民市鹤湖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将进入育苗期,位于胡台镇东古营子村的200亩育苗基地可为3万亩水田提供秧苗。同时,合作社能为12个乡镇提供代耕代种等水稻托管服务,服务菜单包括代购农资、代机耕、代育苗、代插秧、代植保、代机械收获、代机械运输、代水稻加工以及销售等。
“年前我们就储备了一批农资,而且是以‘团购’的形式从厂家低价获得。而注册品牌、统一销售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水稻收购价格低的损失。”王铭说。合作社的规模化生产模式,让社员抵御农资价格上涨、水稻价格低迷等风险的能力较“单打独斗”高出了一截。
规模化种植还让不少农户腾出了双手,很多农民当上了农机手。在合作社上班的农民张景武现在一人能赚两份钱,“土地流转是一份,开农机一年还能赚5万多元。”记者了解到,由于种植模式趋于规模化,农机装备应用更加广泛,农机销售不断走高,农用“无人机”培训在春耕前火热进行。
鹤湖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全产业链模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新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世龙说:“我们鼓励成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并支持有资质、有能力的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为农民提供全程生产托管服务,逐步实现统一管理,不但能提高种粮的综合效益,也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种植好品种 卖上好价钱
种粮增效益,前提是有好品种。只有市场认可,才能卖上好价钱。
2月23日,首届(沈阳)稻米优质品种品牌食味鉴评决赛暨稻米产业联盟大会举行。经过淘米、蒸煮、搅拌、盛样、品评、打分等环节,“沈农625”“盐粳476”等品种脱颖而出,“KOKO中国香粳米”“禧伯妈妈生态鲜米”等品牌也分获大奖。
在大会现场,沈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苏文红说:“在春耕前举办这个活动,就是要选出好品种、好品牌,进而提升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稻米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优质优价和农民增收。获奖品种将作为重点推荐和推广产品,逐步在沈阳推广种植。”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包括稻米在内的粮食产业繁推优质品种、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享誉度的需求不断凸显。”省水稻研究所所长白元俊表示,“我们将用产学研创新手段解决稻米品种‘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稻米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记者了解到,在稻米生产方面,沈阳市将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四个方面助力稻米产业链发展,包括邀请行业专家,为沈阳稻米行业“把脉”,提高品质;选拔优质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稻米产业链内生动力等。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在确保全市农资供应充足的同时,沈阳市将围绕品种选择、精量播种、机械化种植、工厂化育苗、科学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关键技术环节,通过集中培训、入户指导、视频直播等方式,把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