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4300万辽宁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在辽沈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奋斗成就梦想的时代赞歌。
今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下开设“我们的新时代”子栏目,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奋斗历程,以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原一个个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激励辽宁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勇毅前行,凝聚起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讲述人: 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文墨精度”创始人 方文墨
手工加工公差从0.003毫米缩小到0.00068毫米,我用了整整十年。
这十年,是中国奋进的十年,我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国工匠与技能人才培养,让我更加坚定了技能报国的前进方向。这十年,也是我个人成长最快的十年,我先后提出了200余项工艺改进建议,获得14项国家发明专利,我也被评为首批“辽宁工匠”和首批“盛京大工匠”。
在我心中,“文墨精度”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不断提升的标尺。
钳工俗称机械工人中的万能工,为练好基本功,我每天要完成往复单一的锉修动作8000多次,把工作19年锉修的行程连成一条直线,可以达到6000多公里。好钳工需要有永不服输、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十年间,我不断改进刀量具,不断打磨技能,“文墨精度”的数值更新了无数次,最新的数值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1/120至1/125之间,最精密的智能机床都很难达到这个精度。
单兵再强,也抵不过集体的战斗力。2012年,“方文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我希望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在行业叫得响的90后高技能人才,为辽宁振兴、为我国航空装备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十年间,我带领团队攻关课题150余项、协调工艺问题40余项,解决了一批困扰航空生产的手工高精度加工难题,工作室也被称为生产线上的“110”和“120”。我培养的14名徒弟中产生了3位全国技能大赛冠军,多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十年时间里,工作室累计授课时长7000余个小时,培训的100多名钳工高技能人才都成为行业攻坚克难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