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从结题到转化应用,需要多久?作为国家层面40家赋权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辽宁科技大学给出的答案是半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受体制机制束缚,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制度安排、政策保障和环境营造上下足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上持续用力,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战略科技力量得到强化,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展现了辽宁实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为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我省制度先行,在创新生态、鼓励突破、刚性约束、形成合力、责权利界定等方面,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率先修订《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出台专门针对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率先在全国开展科研诚信和“三评”改革绩效评估工作;改革省本级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模式,推进科技成果“三权”下放,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今年将结合辽宁实际,推进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人财物使用自主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衔接转化链各环节,我省搭平台、促合作。梳理省内重点科技成果2864项,向全省推广;以“三校五所”为重点,举办撮合对接活动200余场;聚焦中试环节,制定全省中试基地建设方案,认定“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等4家省级典型示范中试基地;以东北科技大市场为龙头,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3家。
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78.6亿元,同比增长20.7%,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3.6%。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新建重点中试基地20家,省内落地转化科技成果4000项。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源汇聚。过去,企业创新更多的是“孤军奋战”;现在,企业当上“盟主”,产学研联合攻关。2021年,我省首次组织构建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带动上下游企业660余家;组建提升类产学研联盟627个,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产学研合作方共3377家。
在科技攻关方面,过去,高校院所“独当一面”;现在,改革科技项目组织方式,进行“揭榜挂帅”,英雄不问出处,能者上。2021年,我省围绕重点产业链、创新链上的“断点”“堵点”问题,实施省级科研攻关项目101项,通过3.92亿元财政投入,带动企业落实研发投入21.3亿元。
过去,辽宁人才“东南飞”;现在,实施“带土移植”工程,人才“往北飞”。我省已引进高水平科研攻关团队161个,创办企业团队57个,项目总投资额超38亿元。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稳定和吸引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我省共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4个,总数在全国(科技部)排名第十位。今年,立足服务于三个“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我省将在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与催化三个方向建设辽宁实验室。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为重大科技平台、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配套保障。
创新环境好,创新成果丰。在基础研究上,金属材料、航空发动机、工业自动化等25个学科和专业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举足轻重。到“十三五”末期,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19%,列全国第十一位;在战略科技上,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声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问世;“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碳化硅复合材料助力“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探测宇宙。辽宁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8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辽宁,活力涌动。截至2021年年底,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突破14815家,同比增长37%;高新技术企业达8107家,同比增长15.8%;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3181家,同比增长42.4%,已初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