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工业题材戏剧的核心是艺术地写“人”
工业题材戏剧的核心是艺术地写“人”
【2022-05-13 来源:辽宁日报】

核心提示

工业题材戏剧创作和演出近些年呈现升温和回暖迹象,如何更好地回应时代巨变,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工业题材戏剧精品力作,成为紧迫问题。近日,由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申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业题材戏剧创作培训班”在沈阳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领域专家学者,针对如何突破工业题材戏剧创作的“瓶颈”、如何关注新一代工人群体生活、如何对工人形象进行戏剧开掘、如何再创辽宁工业戏剧辉煌等问题各抒己见、寻找良策。

人是工业题材戏剧的主角

近来,工业题材戏剧创作回暖,让这个一度边缘化的戏剧题材呈现出新风貌。比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排的《追梦云天》展现了中国民航人的心路历程;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苍穹之上》讲述了中国航空工业战线科研人员薪火相传铸就国之重器的英雄故事;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灯火阑珊》呈现了陕甘油田一代创业人的生活,还有西安话剧团的《秦岭深处》、内蒙古话剧团的《大国重器》、齐齐哈尔话剧团的《国之重器》、吉林歌舞团的《红旗》等,既有国防工业或重大项目建设的书写,又有各领域工人形象的塑造。而辽宁工业题材话剧《工匠世家》《孟泰》《国徽》和芭蕾舞剧《铁人》等更是反响热烈。

工业题材戏剧升温有其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由于工业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升级与大时代个人命运的转变,都赋予工业题材戏剧创作巨大空间,派生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为戏剧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角色原型。

谈到工业戏剧创作和演出回暖升温的原因,工业题材话剧《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编剧李宝群认为,我国一直重视重大题材戏剧创作,工业题材是热门题材,很多院团在寻找本土题材时,也乐于将当地工业题材列入重点创作中。

戏剧艺术理应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生活。近年来工业题材戏剧出现了不少好作品,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但在这样的繁荣景象下,也应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题材相近、切入角度相近、写法相近、人物情节大同小异、思想浅白欠缺深度等,这种同质化、同构化现象,以及个别剧作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套路化、标签化问题,都急需校正。

如何突破创作中存在的这种公式化、概念化、套路化、标签化现象?工业题材戏剧如何迎来突破?是应该写工厂还是塑造工人形象?李宝群认为,要寻求突破,就戏剧自身而言,首要的突破要从剧本开始,从编剧开始。编剧不应被“工业题材”这个概念困住,不能画地为牢,自缚手脚。只要能够写出人、人生和人性,具体剧情不一定要设置在工厂车间里。

李宝群坦言,与其说是写工业戏、工厂戏,不如说是写工人戏准确。

河南省剧协副主席陈涌泉同样认为,工业题材戏剧的核心是写人。 他说,要把“要我写”转化为“我要写”,这是一个充分点燃创作者创作火种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创作和善于发现的过程。一个编剧一旦有了这种创作的转化,作品就会自然而出。同时,编剧不能停止对传统戏曲继承与创新的探索。

剧作家孙浩说,要写好工业题材戏剧,必须先了解世界工业发展史以及中国工业发展史。充分认识工业题材戏剧创作的题材规定性,是为了创作具有独特工业特征的、与众不同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一定温度的人。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洪兆惠说,工业题材戏剧创作,也是主题文艺创作,为避免在创作中“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观念不见生命”的现象,有必要明确一些观念上的问题。在工业题材戏剧创作中,作为生命现场的工业才是我们要写的工业。人是工业题材戏剧的主角,生命是工业题材戏剧中的风景。作为主旋律艺术框架下的工业题材戏剧,理应也是艺术地叙事,它的核心问题是生命问题。现实中的生命是具体的、个体的,每一个生命体又具有丰富性,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生命,每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回到生命本原,寻找那些独特生命。洪兆惠认为,艺术要关注生命,关注生命根本性的精神问题,特别是工业题材作品,要懂得在人性深处挖一口井。创作者笔下的人物有没有生命张力,最核心的是要让生命遭遇“挤压”,让主人公经历痛苦挣扎,“这个人”才能“活起来”,才能有“生命张力”。

工业题材戏剧创作要表达人文关怀,塑造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一部戏剧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表达是艰难的,需要创作者不断出新。

时光流逝,上一代工人已老去,新一代工人是如何在时代大变迁中成长起来的……这都是需要编剧着重关注与思考的。每一名编剧都需要怀着深切的情感,带着人文思考、人文情怀去体验当代工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才能在工业题材戏剧创作中更好地回应时代巨变。

李宝群说,中国工人群体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发生着变化,工人队伍越来越年轻化,80后、90后、00后已成为工厂的主体人群,工厂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很多岗位需要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工人,这些都对工业题材戏剧创作者提出了新课题,编剧必须熟悉今天的工厂现状、熟悉年轻工人的生活。缺少生活是当下工业题材戏剧创作的一大短板,年轻编剧必须沉下心深入工人群体中,要下大功夫、笨功夫充分地占有生活素材。

李宝群认为,要突破工业题材戏剧创作的“瓶颈”,编剧还需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思考和人文关怀,仅仅占有生活素材还远远不够。不少工业题材戏剧情节曲折、场面热闹、人物语言生动,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缺少人物真实的生命境况,一些编剧缺少独特的发现和独立的思考,也缺少表达的勇气,新一代编剧要突破这些。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简要阐述了工业题材戏剧创作的方向。他说,工业题材作品的背后是工业发展的辉煌 ,是人类发展历史留下的重要成绩。我们要在工业题材作品的背后找到能够激励我们的精神。东北地区曾经有一批优秀的工业题材戏剧作品,有些已经成为时代的经典,但只能属于那个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对中国工业发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多补充素材,多补充阅历,工业题材戏剧要突破,就要告别标签化写作,告别简单化写作。只要能拿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创作,就一定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李宝群说,工业题材戏剧创作要突破,需特别警惕写成报道戏、行业戏。戏剧创作需要保持作品的艺术品格。报道戏直白浅露,人物简单化,剧情同构化,常常落入套路,经不住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编剧谢海威与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当下工业题材戏剧精品佳作不多,主要原因是作品聚焦的主题过于概念化,故事矛盾单一化。编剧在创作过程中过度偏重技术性和专业内容,有关工业生产、工艺改进等内容占比较重,观众很难引起共鸣。

导演查明哲认为,戏剧创作应直面现实、揭示真相,在典型环境里塑造典型人物,同时还要具备批判精神和反思态度。所以,无论是工业题材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中面对突变的命运却依然不屈的精神,还是历史题材话剧《立秋》中一直坚守的信念,都是戏剧创作中最应该去追寻的中国精神。

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国峰认为,工业题材戏剧创作要表达人文关怀,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展示个体特性,塑造生动、有生命力的人。要警惕创作中缺乏反思等不良倾向。要进行认真思考,慎重选择,坚持从人出发,努力寻找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达。

辽宁创排了众多影响广泛的工业题材戏剧,在全国戏剧创作中占重要地位

工业题材戏剧创作是辽宁戏剧创作的传统和优势,在全国戏剧创作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辽宁戏剧一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工业题材戏剧作品,也积累了创作经验和创作方法。

东北有工业题材戏剧创作传统。辽宁老一辈剧作家崔德志创作出《报春花》《红玫瑰》等多部工业题材戏剧作品;黑龙江剧作家杨利民创作出《黑色的石头》《大雪地》《地质师》《铁人轶事》等以油田为背景的戏剧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很多中青年编剧创作出工业题材剧目《船厂岁月》《红红月亮黑的雪》《钢铁本色》《工厂啊,我们的工厂》《那一年,在夏天》《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郭明义》《工匠世家》《孟泰》《国徽》等。

辽艺历史上创作演出过很多优秀的工业题材戏剧,影响很大。辽艺的老一代导演、舞美、演员很熟悉工厂,熟悉工人生活,舞台呈现都很真实,很有力量。国内戏剧界很多人都很喜欢辽艺的工业题材戏剧。

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涌现出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始终是戏剧创作者汲取灵感的宝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工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大量值得深挖的故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陈涌泉说,工业题材创作并不是一定要把特定实物以及具体的生产过程搬上舞台,而是要读懂看透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产业工人的特征,写出工业、工人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马琳说,创作者应秉承悲悯之心,着重书写工人阶层的历史变迁。不论是工业题材还是其他题材的创作,都要展现艺术本质,把已经消失的、破碎的空间、时间、人生用文学的方法重新组织起来,用壮志情怀和理性光辉来表达理想主义,通过再现激情时刻,把人性的光辉投射到塑造的人物身上。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说,辽宁有大量的工业遗存和工业企业,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也是“工业题材戏剧创作培训班”项目能够得以立项的主要原因。辽艺创排的《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等工业题材话剧,有生活厚度,有鲜活的人物,有鲜活的语言,有生活质感,也有浓烈的情感。这些剧目还有个共同特点:写出了真实的生活,有直击现实的勇气,作品很有力量。这些好传统需要新一代编剧继承。我们有理由相信,辽宁工业戏剧会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