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人工增雨背后的那些故事
人工增雨背后的那些故事
【2022-06-01 来源:辽宁日报】

今年4月以来,辽沈大地遭遇罕见的少雨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少麻烦。

5月24日至25日,利用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辽宁省气象局组织开展了大范围的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增雨4.12亿立方米,为缓解全省旱情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5月29日至30日,我省再次实施了人工增雨。

“为什么不早点进行人工降雨?”“这次雨是你们打下来的吧?”“天太热能不能搞个雨避暑?”……日前在省科技馆举行的科普活动上,不少市民也抛出了类似的疑问。

那么,人工增雨到底有什么玄机?人工增雨带来的效益如何?飞机增雨是如何开展的呢?本报记者走进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简称“省人影办”),为大家探秘人工增雨背后的故事。

增雨需与时间赛跑

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雾、消减雨等,而人工增雨只是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内容之一。

省人影办高级工程师房彬说:“不少人对人工增雨有认识误区,以为可以随时随地增雨,其实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还是很渺小的。人工增雨不可能凭空造雨,而是对空中可能下雨或者正在下雨的云层施加人工干预,以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面对瞬息万变的气象条件,人工增雨往往需要与时间赛跑,因为增雨作业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

“在实施人工增雨前,以水汽、动力、凝结核为主的气象条件是人工增雨的重点监测内容,只有当各方条件符合一定标准时才会启动增雨作业。”省人影办高级工程师秦鑫解释。

简单来说,人工增雨原理就是让云中的粒子长大变成雨滴掉落到地面,需要将含有碘化银的催化剂通过火箭或飞机带到云中,碘化银在高空扩散,这种人工冰核实际上“冒充”自然冰晶起到了成云致雨的作用。

增雨带来大效益

目前,人工增雨作业的方式主要有飞机增雨、火箭增雨、地面烟炉等,均是向积雨云释放碘化银。

在省人影办,记者看到增雨火箭弹模型约1.5米高。以WR-98型火箭弹为例,每枚火箭弹重约8公斤,其内部所携带的碘化银不到40克。“因为火箭弹在云中播撒的时间仅为几十秒,别小看这几十克的碘化银,其在空中可产生几十万亿至几百万亿个冰晶。”秦鑫说。

5月24日至25日的人工增雨,已是我省今年以来第三次大范围的人工增雨。据测算,本次累计增加降水4.12亿立方米,若按水资源每立方米0.5元计算,可带来2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据介绍,我省人工增雨作业常年年均增雨量在20亿立方米以上,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飞机增雨专挑云里钻

飞机增雨是通过燃烧烟条增加云中冰核,起到增雨的作用。目前,我省常年使用三架人工增雨作业飞机,分别停靠在沈阳、阜新和朝阳,其中停靠在沈阳的这架飞机为国产新舟飞机。

坐着飞机去增雨,是不是很酷?但对参加飞机增雨的气象工作者来说,家常便饭的颠簸并不轻松。

增雨飞机的乘坐体验与大家乘坐的民航客机明显不同,客机在更高的高度并绕开恶劣天气飞行,而增雨飞机只能在3000至6000米高度上入云飞行和作业,气流颠簸是常见现象。若遇有强对流等不利飞机飞行的天气,只能取消飞机作业,采用地面作业进行补充。

安全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生命线。“气象飞机即使没有增雨作业任务,也要保持平均每周起降一次的频率,以保障飞机性能的稳定。”秦鑫说。此外,无论是飞机增雨还是火箭增雨,气象部门还需要与民航、机场等多部门配合,严格遵守空域管理等相关制度。

省人影办高级工程师孙丽说:“飞机增雨受各方面的制约因素较多,比如5月24日这次增雨,沈阳起飞的飞机完成第一架次作业后,虽然铁岭上空云汽条件还有增雨潜力,但因沈阳上空强对流天气较强影响飞机起降安全,多部门分析研判后只能取消了第二架次的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