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张丽艳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太平山村“打对面”。这个漂亮的远方姑娘被眼前静美如画的小村庄深深吸引:一水儿的速生杨,为笔直平坦的黑色柏油路遮阳;一座座现代化工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一栋栋蔬菜大棚,趟开村民致富新门路;家家户户,都有崭新的“小楼座”;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澈的自来水;坐在对面的小伙子张荣家,更是一表人才……
转过年,张丽艳嫁到了太平山村。村党总支书记陈秀艳和百姓为这个幸福家庭道喜的当口,全村人还接到另一个喜讯:柳树镇太平山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太平山村坐落于营口市东南部,隶属于老边区柳树镇,包含常喜屯、太平山屯、李家、邵家4个自然屯。村域总面积约184万平方米,耕地总面积2246亩。全村共有386户、1668人,以养殖对虾、淡水鱼,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时令菜蔬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在书记的带领下,咱们村从贫困落后村发展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容村貌彻底变了样。环境变好了,百姓觉悟也自然而然跟着提高了,精神文化追求更高了,邻村的大姑娘都愿意嫁到咱村来!”村老党员李继深说。
说起小村庄的变化,土生土长的老人都对记者说:“没有陈书记,咱们村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也没有今天这么好的发展环境。”
被村民们交口称赞的陈书记,就是这个小村庄的致富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陈秀艳。
爱的奉献:致富带头人的境界
在老边区柳树镇,陈秀艳是出了名的致富带头人。十多年前,她的事迹就见诸报端。现年67岁的陈秀艳,1972年3月参加工作,1974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现任太平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20多年的基层党委书记岗位上,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争先创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7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21年前,头脑活络、踏实能干的陈秀艳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之后的第一次村党员大会上,她对所有人说:“要干就得像样!大伙儿能扛梁扛梁、能拿柱拿柱,为太平山老百姓拼一把! ”
说干就干!陈秀艳把自家设在高速路服务区的饭店无偿给村里经营,并把收益全部拿出来,偿还了70万元的村级债务。“无债一身轻”的太平山村,一只脚结结实实地踩在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吃水难,咱解决!陈秀艳多方奔走,又从家里拿出5000元,凑齐了欠下的水费。两年没有吃上自来水的村民说:“喝到嘴里的水是甜的!”
出行难,咱修路!四大爷家夹杖子不让过?陈秀艳出面了:“您老看,村里婚丧嫁娶谁不想走条好道儿啊?您家娶媳妇儿趟着泥走啊?”小张家也不让路?陈秀艳又去了:“小张,村里不修路,你咋往外卖猪?扛出去啊?”……反复做工作,唠的都是实打实的知心嗑。最终,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生活难,咱帮忙!农村有个好劳力,能撑家里一面天。没有好劳力又没有挣钱门路的困难家庭,陈秀艳帮!她把这些年老体弱的村民安排到爱人承包的饭店工作,让他们不受风吹雨淋,又有固定收入。久而久之,爱人的饭店成了村里的公产,收入也给村里还“饥荒”了。实在没有人手出门打工的特困家庭,陈秀艳干脆拿自家的积蓄去补贴。有细心的村民计算过,陈书记家为帮助解决村集体困难和村民个人困难,先后拿出了100多万。
陈秀艳的付出和真情感动了村民。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太平山村的主干路和村里的小路,一修就修出了12000延长米。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平山村认真落实村级惠民工程,宜居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全村砌上了文化墙,安装150盏路灯,修建了两处占地3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村路全部实现了硬化。
从那个时候开始,和睦、奉献、互助的情感,开始在全村百姓心中生根。
爱的同心圆:绝不落下一个人
村容村貌改变了,陈秀艳又开始琢磨:怎么能让全村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啥挣钱干啥!水田转旱田,旱田再改园田种茄子。先试点,让百姓看到甜头,随后号召村民跟上。陈秀艳鼓励村民种植“黑又亮”茄子,从开始的示范户种5亩,发展到全村一共种150亩,每亩净赚近万元。
发展村集体经济!陈秀艳带领村民盘活村里资产,村集体经济从负债到结余,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最初的2000元迅速突破万元以上。
“致富路上,我们村的村民特别讲信用。”陈秀艳介绍说,“刚开始水田改旱田时,我们也遇到过麻烦:很多村民的土地流转到一位外来种植大户手里,看着人家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租金却一直没有增加,我担心个别村民会反悔、会去闹。但从头到尾,没有一家说出反悔的话。合同一到期,村民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明白了,还是自己种地来得实在!”
在挂满各种牌匾的荣誉室里,陈秀艳告诉记者:“我们村其实是个‘三无’村。”——无差旅费、无电话费、无招待费,村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儿上。太平山村的党日活动就是党员劳动日,每一次都是先干活儿再谈事儿。说起七一为党的生日献礼,党员们笑着说:“我们的大礼,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太平山村富起来了,陈秀艳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历史遗留和后期患病等致贫的农户还有三四十户,尽快让他们恢复‘造血功能’,花费了我大量时间和心血。”
全体村民奔小康,不能落下一个人!陈秀艳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每个特困家庭的成员都有岗位。在村集体经营的大棚里干活,冬季每天能赚到100元,夏季按小时结算。这一特殊的帮扶举措,让特困家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亮儿,直至彻底告别了贫穷的困扰。2019年,太平山村人均收入1.8万元;2021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在绿意盎然的村集体大棚里,陈秀艳指着长势喜人的香瓜藤告诉记者,再有半个多月,这茬香瓜就能上市了。刨去各种成本,还有不少收益。到年终,村里会拿出一部分收益,给年岁大的村民分点儿福利。香瓜秧一落架,草莓苗就脚跟脚种进大棚。到明年元旦、春节,又能卖上好价钱。
爱的延伸:带入式互助
一个村庄,数百户农民,1600多口人,谁家有重病号常年吃药打针,谁家有在读的大学生家里收入微薄,谁家有智障孩子拖累生活……这些琐碎的小事,都装在陈秀艳的小账本里。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时,为把困难群众的生活搞好,陈秀艳经常在村里的大喇叭讲:“坐着吃不如走着吃,出去挣钱才有出路。”她在村里培养了几个包括瓦工、钳工等工种的技术示范户,每个示范户都带上十几个人出去务工挣钱。
“有了技术,农闲时出去打工也不耽误挣钱,每个人‘带拉拉’就能挣个三万五万。”村民顾世阳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没手艺,只能靠种点儿水田、旱田维持生活。在咱们村互助帮扶的氛围引领下,我学会了电焊,农闲时到外面打工,一年收益添了不少!”
6月,营口地区进入高温多雨期。几场大雨,让村民张仁喜捏着一把汗:茄子地可能要涝!眼瞅到了收获时节,他生了一场重病,妻子的身体状况也不好。没有劳动力,茄子怕要烂在地里了,咋办?
6月18日一大早,村里的种植大户顾世阳走进张家:“老张,别着急,你家地里的茄子我找人帮你收了,而且都卖出去了。2块2一斤,去了工钱,你家一天的收益1080元!”
接过现金,张仁喜激动得说不出话。他知道,他家的头一茬茄子卖不了那么多钱。运费和人工费,顾世阳都算在了自家账上!
接受采访时,顾世阳说:“在陈书记的影响带动下,我们村的百姓都讲付出、比奉献,谁家有困难,大伙都伸手,村里人之间都跟家里人一样,互相帮衬。我们的日子过得有滋味,活得有奔头!”
村民富了,腰杆儿直了,村里团结、互助、友爱的氛围更浓了,文明之举蔚然成风。2020年11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继续保留该村“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举着这一金字招牌,村民们倍感骄傲,也深知责任重大。顾世阳说:“咱村村民都讲诚信,都实打实地肯干。咱们种的茄子,用的都是有机肥料,不光卖相好,口感也好。这些年,不仅占领了周边市场,还远销到吉林、黑龙江等省市。一到这个季节,咱村的茄子就成车成车地销往外省市,效益可观。买家做销售宣传时都说:这是产自全国文明村镇太平山村的‘黑又亮’茄子,绿色放心农产品!”
养虾专业户李勇和邵健也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人,谁想养殖鱼、虾,没有不帮忙的,搭着工、搭着钱、搭着人情,也要帮你把事儿办好。介绍养殖经验更不在话下,从养池子到养水,从放苗到管护,细心又热情。纯朴的乡亲情谊,在彼此的交往中越发浓郁。和睦的邻里关系,让小村实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治安环境。爱与互助,在小村庄实现同化。陈秀艳自豪地告诉记者:“20多年了,咱们村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她说:“文明是一面镜子。现在,我们村百姓不管做啥决定,都能对着这面镜子照一照,镜子前过关就干,不过关坚决不干!大家都珍惜这份荣誉,更希望能够为它增光添彩,让‘全国文明’永永远远地留在太平山村!”
爱的路上:陈秀艳的新愿景
回忆带领乡亲告别贫穷走上富裕的经历,陈秀艳也有深深的遗憾:对过世的丈夫那份永远补偿不了的亏欠。那是当她很晚回家时,看到丈夫用水舀子为她煮鸡蛋当晚饭,她笑着笑着眼泪就流出来的时候;那是当她誓言旦旦要带领村民干大事,丈夫默默为她送来资助钱款的时候;那是几年前的农历八月十六早上,她忽然想起很久没给爱人做顿早饭,就做了他最爱吃的土豆片炒黄瓜,可丈夫已经病得说不出话的时候……她总是对丈夫说,等我退休了,一定好好陪你。可是,这个承诺,她再也无法兑现了!
当她来到人民大会堂前拾级而上的时候,当她在辽宁团精彩发言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问:“干了这么多年,你累不累?”她激动地说:“总书记,我不累,为了老百姓,我越干越高兴!”的时候,陈秀艳在心里对丈夫说:“我的努力,党看见了、老百姓看见了,我们是彼此的骄傲!”
2020年以来,陈秀艳组织村民积极参与老边区网红小镇建设,并带领全镇30余名有志青年开展网络直播带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探索出新的道路。陈秀艳说:“在太平山村未来的规划里,我们要再盖20栋大棚,种植果木、特种蔬菜等,通过‘网红小镇’,在网络平台上展示绿色农产品,发展乡村采摘旅游、垂钓等项目,让太平山村的百姓过上更加富庶、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华灯初上,记者即将走出小村庄时,看到刚刚被聘为村委会会计的张丽艳正在“农家书屋”整理图书。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这里已经是她的乡愁驻脚地。这个小村庄有她全部的爱和依托,更是她的幸福乐土。与图书室的静谧相反的是,文化广场上,火热的文化活动正拉开序幕。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为小村庄的夜晚增添了温暖与祥和。路边,鲜花簇簇,芬芳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