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营口:拓荒盐碱地 素履写芳华—王思凝
营口:拓荒盐碱地 素履写芳华—王思凝
【2022-12-02 来源:营口新闻传媒中心】

在营口市老边区路南镇前塘村,村民们常念叨这样的话:“这娃年轻踏实,能吃苦,真是难得的年轻干部!”

村民嘴里的“娃”,是90后的驻村第一书记王思凝。

今年28岁的王思凝是一名部队专业干部,在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近5年时间。她在盐碱地里拓荒,先后带领临近的两个村做强村集体经济,用金色年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闪光足迹。由于工作出色,王思凝先后被评为2021年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获2021年老边区青年“五四”奖章。

千辛万苦 栽种碱地西红柿

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这是王思凝刚到前塘村的第一印象。从一名空军战士转型为扎根乡土的驻村干部,再从后塘村派到前塘村,选择连任两届驻村第一书记,继续在乡村工作,王思凝心中的目标是:帮助找项目,壮大集体经济,让更多百姓增收。

“这娃年轻踏实,能吃苦。”村里人这样评价她。担任第一书记后,她始终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展工作。无论晴天下雨,王思凝坚持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发展状况,与村干部、村民拉家常,谋发展。经常加班到深夜。有人说她傻,用不着这么“拼命”,她却坚信,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不辜负领导和群众对她的期望。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王思凝早出晚归,整天在田间地头调研,最终拟定了碱地柿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了碱地柿子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方案出台后,她积极联系老边区测量队到准备建设温室大棚的田地里,测量土地面积,确定坐标位置,将数据报送到市国土资源局老边分局。几天后传来好消息,他们取得了地籍证明,获得了建设温室大棚的资格。

随后,她马不停蹄地与村书记参加市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会,向市财政部门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层层审核,最终成功争取到市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获得市级资金40万元、区镇10万元,并被列为市级孵化项目。

接下来,王思凝开始了与项目有关的设施招标采购工作。她一边办理营业执照、开办集体企业,制定招标请示备案等各类政府批文,一边开展科学种植培训,要求做到“统一育苗、统一栽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确保农产品质量。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儿,就是我自己的事儿。”抱着这样的信念,王思凝按照法定程序申请项目资格,并开始招标、代理、委托、项目施工、联系施工厂家、询价砍价……她细致谨慎、忙里忙外、披星戴月,工程建设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地上度过,平时男人干的活儿,她都自己动手。

(作者单位:营口新闻传媒中心)

开始种植时,恰好赶上主汛期,接连下了几场大雨,大棚里全是水。大棚内汪水,对于幼苗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农户急得够呛:“思凝,该怎么办啊,马上就要栽种了,你快想想办法啊!”

“做农业项目,就会有很多突发情况,遇到问题要立马想对策去解决问题,不怕困难,别嫌麻烦。”王思凝诚恳而坚定的回答,稳定了大家的情绪。随即,她发扬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接连打了几百个电话,咨询温室大棚栽种比较成功的办法,和技术员反复研究——大棚已搭建完成,棚内无法大量垫土。棚内行不通就想其他办法。经多方沟通探讨,最后雇来挖掘机,将大棚的前、后底脚处挖出排水沟,将挖出的土再填到前、后底脚的缝隙处,这样既可以有效排出大棚内的积水,又起到保温作用,最终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后来,他们又相继攻克了水质不符合要求、棚内潮气重等问题,最终,大棚里的小幼苗顺利成长并开花结果。

乘上网红经济顺风车

历经重重考验,碱地柿子种植成功。这时候,问题来了: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遭遇滞销难题,之前联系过的几家水果超市回收的价格很低,经再三洽谈后无功而返。该去哪里找销路呢?

“想摆脱困境,就要开辟新思路,咱不能一条路走到黑,要学会变通。”作为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王思凝凭借对网络生态圈的敏感性,决定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对外采摘,打造网红打卡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他们先后通过《辽宁新闻》《辽宁日报》《乡村干部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了种植碱地柿子的成功做法,并作为家乡特色农产品在“2022辽宁5G电商直播年货节”上推出。与旅行社、社区团购及本市十余个兴趣爱好万人群达成合作协议,制作团购采摘券,让他们带队来村里采摘、游玩。经不懈努力,与6家旅行社签订协议,每季度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依托老边区网红生态圈优势,借助知名网红、互联网的力量直播带货。她还从第一书记化身“柿子主播”,在多个网络平台开通账号。如今,累计线上销售柿子10万余斤,占总产量的70%。

为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王思凝拉动村里的种植户,教他们一起开直播,把农家最淳朴、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手机屏幕前的受众,有效提高前塘村碱地柿子的知名度,为今后的发展做铺垫。

从一片荒地到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再到幼苗栽种成功等待次年创收;从没有产品包装、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到寻找省内外果商、对接旅游团体采摘;从需要“照着看”才能“讲得出”,到后来一提碱地柿子就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王思凝遇到的门槛数不胜数,跨过的台阶不计其数。如今,村集体盈利了,种植户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至少有30人不再需要外出打工,可以实现在自家门口干农活赚钱,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躬行不怠促振兴

一次党课学习结束后,村里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给她留言:“小王啊,你年轻有干劲儿,一定要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作用,为村里多做实事。我相信,组织上选派的干部一定是好干部!”这番话一直激励着她努力工作,躬行不怠。

她制定党支部工作计划、坐班制度和任务分工等,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架构图,创新设计了“一图一表三清单PPT”,以鲜活的形式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村“两委”班子开展承诺践诺,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等,村级组织工作日益规范、顺畅。她做好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为群众办实事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村部到田间地头再到群众家中,王思凝实地了解脱贫户、边缘户等家庭信息,因人而异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时时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排查工作,确保“户户有台账、户户有计划、户户有保障”。针对村里农业技术人才薄弱的情况,她多次邀请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到村部、田间地头授课,现场“问诊、把脉、开方”,目前已培养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农村实用人才20余名,强化了懂农爱农、扎根农村的人才队伍。在实现“全程代办”“一站式”服务上下功夫、出实招,定期更新村部报刊架,意见收集薄等,把村部打造成老百姓想去、爱去、能去的好地方,密切干群关系的好阵地。推进村5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建设,在增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丰富旅游资源。

王思凝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年轻党员、驻村干部,看着村里发展了,群众富裕了,村民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她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书写着一名年轻干部的人生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