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合作区精准“把脉” 对症“施治” 合作区这样破解园区发展“瓶颈”
合作区精准“把脉” 对症“施治” 合作区这样破解园区发展“瓶颈”
【2023-08-08 来源:合作区】

       8月7日,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正式用电项目外部电力输入工程完成。这意味着困扰了仪表园90余家企业多年的“临时电”问题即将得到解决,不久后,园区企业将享受到安全、稳定、价廉的正式电。

       这只是合作区破解园区发展“瓶颈”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合作区聚焦园区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投资至上、项目为王”和“抓园区就是抓工业”的理念,由主要领导亲自上手主抓,深入园区开展调研及现场办公,切实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破解园区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发展要素瓶颈,全力保障园区项目建设提速、企业生产高效,着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江湾工业园始建于1991年,是丹东市成立最早的工业园区。2012年,该区域调整为商业用地,持续多年没有新的投入,基础设施老旧、公共服务缺失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为此,合作区成立工作专班,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土地使用性质,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并积极与市相关部门进行协调。2021年,借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东风,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区域的规划从商业重新调整为工业。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2022年,合作区投资6500余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及数字化进行改造,园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5户,其中,超亿元企业5户,高新技术企业8户,专精特新企业5户,工业产值规模达到15亿元。当前,园区企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积极塑造科技竞争新优势,克隆集团、思凯电子、大东线圈等企业累计投入资金6.5亿元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亚科技投资1.2亿元建设了中试孵化产业基地项目。海合谷投资1.2亿元的智能化生产线扩建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于2010年开发建设,因土地银行抵押,导致园区项目无法落地,致使园区项目停建长达3年之久。为尽快让园区“活”起来,合作区主要领导带队多次到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办法,会同多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建立问题台账、实行挂图督战,做到“问题不解决、清单不销号”。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区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启动园区开发建设,投资5500万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目前已经引进东亚电子、润诺电子、新陆电子、瑞银科技、通博电器、科亮电子、亿海电子等7个项目,总投资5.3亿元。

       随着制约产业发展难题的逐个破解,合作区园区建设得以稳步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截至上半年,合作区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7.84亿元,同比增长27.2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实现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5个,总投资147.2亿元,开复工率110%。同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户、“小升规”企业4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