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中国广袤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擘画了新坐标,描绘了理想蓝图。
历史的天空,总有相似的星光辉映;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思想的领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多次就脱贫攻坚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时间,是衡量任务的尺度。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
承诺似金,使命必达。
2014年4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组织省直和中央驻辽单位成立工作队,进驻各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6月,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的实施意见》,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抽调5300多名干部,每3人组成一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全省1791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幕就此拉开。
既云攻坚,则为不易。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派干部和人才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辽宁省委、省政府再次做出决定,出台了《大规模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从2018年2月起,选派1.2万名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对全省593个经济困难乡镇和1.17万个村实现全覆盖,一场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辽沈战役”全面打响……
党有号召,我有行动。
省委、省政府的动员令一经发出,营口市委、市政府闻令而行。
2018年5月8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天,经过层层遴选的721名驻村干部背起行囊,一头扎进全地区23个经济困难乡镇和644个村,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的伟大洪流中。自此,他们的身上有了一个“第一书记”的新称谓,他们将在乡村奋战三年,肩负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任。他们是种子,是烛火,带去精神的萌生,送达党和政府的温暖。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翻开光阴的相册,我们深知每一个贫困村的出列,每一个“空壳村”的蜕变,每一个脱贫人口数字增加的艰辛。唯奋斗过,才知不易。作为旁观者,我们能体会到每一名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在鏖战中汗水的流淌和泪水的奔涌,我们也知道,他们也体味到亲身践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的幸福和荣光。
党的十九大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系统推进,这让乡村振兴路径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方向更明确。
蓝图既绘,美好可期。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距离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同时也是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期和精准扶贫工作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这对派驻到“振兴前线”的驻村干部及各条战线上的参与者将是更大的挑战。
再多的贫困也要脱贫,再大的困难也要攻坚。自2018年5月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在营口市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下,选派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利用所掌握的政策、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通过围绕“抓党建,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抓发展,提升村党组织凝聚力;抓民生,提升村党组织公信力;抓机制,提升村党组织执行力;抓文化,提升村党组织影响力”的“五抓五提升”活动,夯实基层基础,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截至2018年12月,营口市先后培育省级、市级集体经济试点村151个,“空壳村”由原先的288个减少到144个,原定的10个贫困村已全部摘帽,7000名贫困人口也已全部实现脱贫。一个个农村基层党组织越来越强了,一座座村落变洁变美了,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一个个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户户困难群众顺利脱贫,脸上有了笑容……乡村振兴正当时,一股股蓬勃奋发的生机和活力,正在广袤乡村勃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不久将会有更多的贫困村发生蝶变。
挽住云河洗天青,物华又与岁华新。
新时代的曙光已经照进中华大地,新坐标的印记已经刻在锦绣山河。与乡村振兴新梦想同行的“第一书记”们必将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和成就者,他们的个体生命价值也必将因此更加灿烂辉煌。
期待着,更多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故事,在中国、在辽宁、在营口大地精彩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