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土岭镇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
黄土岭镇位于大石桥市东部山区,总面积191平方公里,西与大石桥市汤池镇毗邻,北与海城市接壤,东部与岫岩满族自治县相连,南与盖州市榜式堡镇隔岭相望,为石门水库的上游地区。截至 2018年11月,全镇共有人口 3.14 万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09 户,3754人,2018年度新识别68 户、150人,目前全镇共有贫困户 1677户、390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 12.5%。
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黄土岭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全镇工作全局,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 整、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提高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按照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总体要求,2016年黄土岭镇实际脱贫530户、1264人,完成了红峰村、先锋村等2个贫困村脱贫销号任务。2017年,全镇实际脱贫777 户、1848人,完成七一村、白家村、 四道村等3个贫困村脱贫销号任 务。2018年,黄土岭镇计划脱贫 541人,目前已完成331户、689 人,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其中C级危房改造4户、9人,D级危房改 造34户、78人,低保兜底128户、 270人,五保2户、3人,教育帮扶 78户、85人,医疗救助4户、11 人,劳动就业31户、33人,产业带动331户、689人,所有脱贫户都 已达到产业带动全覆盖,年内完成吕王、石门2个省级贫困村脱贫销号工作任务。在产业扶贫上,黄土 岭镇始终坚持发展产业项R带动 脱贫,狠抓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 收,目前已形成了以香菇种植为龙头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共发展食用菌大棚690栋,年产总量4500吨, 实现年产值5000余万元,占大石桥市食用菌产量的50%0黄土岭镇党委、政府积极整合地域产业优势,在保障香菇种植业蓬勃有序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着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及山区旅游 经济,为贫困户增加参与及就业机会,改善农民“单兵作战”的形式, 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广大农民加入合作社“抱团”致富。2018年,全镇共有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争取到了扶贫产业贷款,资产收益(分红2500元/户)惠及79 户、211 人。
二、当前黄土岭镇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虽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前仍存在-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低收入人口比例较大,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全镇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541人,主要集中在吕王村和石门村。全镇经济发展靠一产业支撑, 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小。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品附加值低,还没有形成效益优势。二是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力拮据状况突出。全镇历史债 务包袱沉重,财政入不敷出,缺口较大。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绝大多 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仅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三是产业扶贫项目缺乏稳定增收的持续动力。因黄土岭镇的扶贫产业大多为种植或养殖,项目单一,而且种(养)殖见效周期长,受市场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大,稳定性不足,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同时黄土岭镇受水源保护区限制,不能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及引进工业项目,只能发展食用菌产业,因此产业脱贫项目开发难度较大。四是产业扶贫全覆盖难度大。在全镇贫困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低保、五保户或是因病、因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的 家庭一个劳动力需要供养2~3 口人。因此,即使是一些好的产业扶贫项目宣传到家,动员到位了,他们也是有心参与、无力实施。五是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村自然环境和村情不同,导致各村脱贫攻坚实施进展不平衡,有的村项目进展较快、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度高,有的村项目进展较慢、效果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镇整体进度和水平。六是缺少资金扶持。目前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有扶贫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银行贷款门槛高、限制严格,尤其是60周岁以上的贫困户受年龄限制,即使项目发展前景好,也很难获得贷款。因此,全镇的项目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拨付的扶贫专项基金,虽能解决一些资金压力,但仍缺口较大。七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黄土岭镇还有4个村存在饮水困难,学校条件简陋,师资不足,镇、村两级卫生院亟待配置和完善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
三、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一)农民增收有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更是精准扶贫的直接目标。贫困农户脱贫摘帽之后收入有保障,才能彻底脱离贫困状态、 实现自我发展;反之,贫困农户一旦脱离帮扶政策和帮扶干部就收入减少、自我发展乏力,则必定会重新返贫、陷入困顿状态。因此,今后黄土岭镇巩固脱贫攻坚的第一目标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增收、自食其力增收、有技术含量地增收以及有效增收。
(二) 农业发展有前景。黄土岭镇地处我市东部山区,贫困人口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托就是农 业。当前,中央和省、市各级将一二 三产业融合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 途径,其中融合的“根”仍然在于农 业。因此,新时代黄土岭镇巩固脱 贫成果,就必须立足本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农业资源,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大量提供有效供给,从而带领当地贫困农户增收、脱贫、致富。
(三) 农村文化有进步。经济增 收是农民致富的根本,文化振兴是 乡村发展的关键。精准扶贫的前期 着重点在于帮助农民经济增收,而后期一个着重点则应该在于发展 农村“乡风文明”。乡村的文明程 度,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振兴乡村文化,必然提升农村 群众素质,激发农村群众自助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新时代的农村, 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 高,农民对于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繁荣乡村文化、实现乡风文明,必然成为黄土岭镇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目标。
四、加快黄土岭镇推进脱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以宣传引导为抓手,凝聚 脱贫攻坚工作合力。“外因是变化 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才是脱贫致富的关 键和保证。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 相结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当的惠农政策和脱贫致富典 型,加强对贫困群众教育引导,帮助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 用。要统筹各级干部资源,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技术跟进指导服务,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农业科技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既有心志脱贫,又有能力致富。要切实兑现各 项扶持政策,即使在贫困户脱贫 后,牙咬确保支持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彻底消除贫困群众的顾虑,确保脱贫不反弹,着力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
(二) 以攻克堵点为突破口,切实提高脱贫精准度。脱贫攻坚是在 “最薄弱”的环节做“最精准”的事情,因此要求工作精准度高,实现 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2015年以来,黄土岭镇 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部分群众也逐步脱离了贫困。但由于政策调整变化、干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等原因,导致在脱贫措施和项目实施中出现过工作滞后,甚至发生了资金滞留现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黄土岭镇党委、政府即将成立脱贫攻坚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作用,本着"不漏掉一户、不虚报一人”的原则,再次入户核实,运用好动态调整这个环节,加强工作的精准度,逐一靠实明白卡上的每笔收入,针对收入缺口制定脱贫项目和措施,把收益精准到每个贫困户。 要加快与辽宁大学共同研究开发“扶贫电子档案系统",尽快形成识别准确、档卡规范、动态管理、销号脱贫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脱贫效果,确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 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落实到位。
(三) 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增强 发展致富后劲。产业扶贫是“五个 一批"扶贫措施中覆盖面最广的一项,既能让贫困户脱贫,又能让脱贫户走向富裕的道路,而且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国家的政策惠及到每名群众。要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 立足黄土岭镇实际,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规模化发展思路, 着力培育壮大以香菇种植为龙头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加快形成以食用菌、山野菜、生态旅游、小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链。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做好生态扶贫这篇文章。以“控总量、减存量”为原则,规范制棒源头端, 以柞木面积总量和木树倒伐期的两方面为基数,倒推砍伐面积,锁定制棒总量,让产业良性健康循环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制棒原材料的替代和菌种更新。要做实销售端,不断寻求蘑菇深加工项目和电商 平台,加快推进产品向商品的转 化,利用好先峰村、和平村、通源食品二方合作建设的农副产品交易 平台,解决好销售的最后环节。要细化种植生产环节,在减少存量的 同时对原有大棚进行改造升级,整 合技术和管理资源,建设标准化食用菌种植示范小区,让农区变景 区,走岀一条“农业+生态+旅游”的新路,建立脱贫帮扶长效机制, 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推动全镇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
(四)以增资增产为着力点,发展壮大镇村两级财力。要进一步解 放思想,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形成 量化股权、保底收益分红的产业带 动新模式,让贫困户参与到整个产业链之中,达到长期稳定收益。产业发展的同时,农户和集体经济的收入显著增加,更不能忽视对壮大集体经济和扶贫项目形成资产的管理。要加强对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的统--经营。镇政府 要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 最大限度释放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潜能,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
(五) 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形成 项目融合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国 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措施,设立了许 多项目,资金投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而且覆盖面更加广泛,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倾斜力度更大。如何有效整合好涉农项目,用好、管好涉农项目资金,将之用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黄土岭镇要坚持项目互动、资金互补、成果共享的原则。结合镇村项目特点,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项目融合:一 是推进美丽乡村项目、移民项目、一事一议项目同民宿旅游之间的融合。让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旅 游发展。二是抓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扶贫项目和社会资本的融合,实现项目与项目之间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三是促进村与村之间项目融合,发挥自身优势补齐短板,有效利用资源,惠及广大群众。
(六) 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 改善村镇面貌。水、电、路、讯等基 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 工程,要聚焦群众需求,对标考核 要求,认真查找交通、水利、电力、 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文体等公 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中的欠 账,进一步夯实责任措施,抢工期、 赶进度,确保按时和保质保量完成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统筹做好贫困村、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加大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七) 打造地域品牌为引擎,积 极探索全镇可持续发展新途径。黄 土岭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镇,因地 域水源限制、交通运输不便等原 因,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品类单一、经营分散,农业增收难、致富难始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2018年以来,黄土岭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走出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打造品牌农业是黄土岭走 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发展品牌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专业化、规模 化、标准化生产的过程,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下一步,黄土岭镇要集中力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区域公共品牌,以区域公共品牌倒逼标准化生产,对全镇合作社和农户实行准入机制,要严把质量安全 关,对符合黄土岭品牌质量标准 的,经检验确准授权后予以销售, 让黄土岭的农产品成为“放心产 品”,真正将黄土岭区域公共品牌 的“金字招牌”打造成为助力发展的强劲引擎。同时,要整合现有销 售资源和渠道,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着重推动小作坊(香菇饺子、山野菜、生态罐 头)同商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让农产品直接变现。发挥品牌优势, 做精现有的农副产品实体店和体 验店。加快建立“线上和线下"电商 平台的融合,逐步形成种啥卖啥、 想要啥种啥的转变。利用生态资源 优势,打造民宿旅游产业,让乡土 文化和乡土情结同农副产品营销 有机结合。(本文数据截至2018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