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报告 > 研究报告 丹东打造兴边富民先行区的对策研究
丹东打造兴边富民先行区的对策研究
【2021-06-15 来源:丹东市委宣传部理论科】

一、丹东打造兴边富民先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丹东边境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发展能力较低

丹东市边境地区普遍存在发展基础薄弱、速度缓慢、水平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有效的缩小了了边境地区交通,能源,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也使丹东地区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在边境地区找到符合其地区发展特点的发展方式更加促进其快速有效发展。这个政策有助于在政策需求与供给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发展要素和发展主体之间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有机匹配,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边境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丹东边境地区民族构成复杂且地缘政治影响突出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朝鲜政权交替,半岛发生突发事件和形势出现反复,对丹东边境的稳定形成潜在的威胁。此外,朝核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对丹东边境地区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核试验引发的周遭地质灾害,以及对空气、水的潜在影响,使得国内外居民对丹东的农产品、畜牧产品以及与环境相关的消费品、旅游等服务品质产生负面看法。巨大的安全风险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直接降低了资本、劳动和研发的期望回报率,进而对丹东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对待朝核问题的态度或是措施,在符合各自战略利益的同时,无疑会影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同时亦影响了兴边富民相关政策的实施的效果。

(三)兴边富民行动“杠杆撬动效应””未能发挥

依照“国家支持、省负总责、市级联动、县级落实” 的方针,丹东部分边境县因财力有限导致兴边富民行动配套资金薄弱,未能带动其他资金流向边境地区。加之边境地区处在经济发展战略边缘地带,封闭的环境导致管理体制机制落后,兴边富民行动并未构建形成“政府启动力充足、边民动力、市场动力、社会动力共进”的有效动力机制,四方参与力量缺乏良性互动。政府启动力不够,边民内生动力不足,市场经济缺乏活力,非政府机构等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并未广泛参与,造成兴边富民行动的杠杆撬动效应始终没有发挥出来。

 二、丹东打造兴边富民先行区的对策建议

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的新要求,丹东围绕东北边境地区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深入研究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新举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对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兴边富民行动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打造兴边富民先行区,推进兴边富民新举措,增进民生福祉和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和谐繁荣稳定边境。

(一)继续贯彻落实中办《关于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关于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和辽宁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以“重强抓”专项行动为载体,协调相关部门,围绕强基固边促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围绕民生安边助力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围绕产业兴边促进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团结稳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动我省兴边富民行动。

(二)科技创新,做好战略对接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在丹东市企业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开放本市现有的科研设施和资源,同时加强对原始创新的基础支撑。在强化创新建设的同时,拓展丹东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为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推动全市银行机构增设小微支行、社区支行,完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有效供给。引导和帮助科技企业到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及区域股权市场上市、挂牌。常态化推动企业参与投融资路演活动。按照“培育、备案、申报” 的上市工作机制,组织企业上市培训,提高企业融资和上市积极性。

(三)整合资源,推动边境城镇化发展

丹东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有转型的必要,但并非是想办法彻底摆脱资源产业,而应想办法用好资源,向周边产业延伸,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随着原来优势资源的衰退,重新认识和确立新的发展优势,在整合丹东市资源的基础上,用于丹东市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产业。以资源推动边境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产业发展,应该是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将优势资源变换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势,既可以是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轻工业-重工业模式,也可以是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的绿色农业模式。借助整体区域环境的比较优势,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视角,在城市群中形成经济互补优势的产业,更好地推动兴边富民行动的进展,更好地推动着丹东市边境小城镇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

 1. 以成熟景区做引领,带动贫困村旅游开发

丹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贫困地区的自然风光秀丽,但商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时间短。孤立的贫困村旅游扶贫开发之所以实施难度大,是因为旅游设施先期投入高,如果旅客客流量少,不符合企业集团成本收益核算的标准。可以考虑用成熟景区带动周边的贫困村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充分利用景区的辐射效应,惠及村民。一方面景区通过吸纳贫困村土地、设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景区功能得以完善,另一方面贫困村通过融入景区规划,村民可以通过提供餐饮服务、卫生清洁、文艺演出等服务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2.借助互联网络,提高贫困地区资源物产知名度

丹东边境地区的自然景观胜在“秀、奇”,但文化积淀的深度与广度还有特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有继承还需有发扬。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虽然有,但细致与精致程度不足;乡土物产有,但农耕、商贸的习俗、加工技艺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阶段,未能用图片、模型、动画视频、3D 演播室的方式给予展示; 农事经典歌谣、农谚、农耕典故还未经系统整理。如果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相应的文学、绘画、摄影、歌曲、舞蹈、制作、拍摄作品竞赛,通过互联网络的广泛传播,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可以得到部分解决,贫困地区的资源物产知名度也会随之大大提高。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经济发展,建设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以经济合作区为重点,提高开放水平

    丹东市新城区的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的运营对兴边富民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中朝互贸区的调查可以发现,互贸区位于中朝边境的新通商口岸,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应重点建设经济合作区,在互贸市场中提升本市开放水平,利用中朝互贸区为中朝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为沿边两岸的居民带来便利,同时也将为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动力。丹东市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优势,担负着辽宁沿海开放战略左翼先锋的重任。丹东市提升开放水平应紧紧抓住沿海开发开放和中朝“一桥两用” 方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想要全面提升丹东市沿边沿海开发开放层次和水平,吸引外资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

(五)以边民为本,不断固边强边

丹东市应紧紧围绕“边民更加幸福,边防更加巩固” 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强边固边、兴边富边战略,推动边境发展稳定再上新的台阶,以实际行动确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同时考虑边境地区人口、资源较为分散及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兴边富民行动应当鼓励边境地区采取针对当地中小企业特殊扶持政策,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和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边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探索边境发展新路子,对于缩小边境发展差距、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改善民生、确保边防巩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六)做好《辽宁省兴边富民行动“十四五”规划》

    编制辽宁省兴边富民行动“十四五”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以规划为引领,进一步深入推进全省兴边富民行动。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管好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寨)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及边民全面小康。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支持边境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