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七月,我们走进了东小陵村,湛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山峦一抹黛绿。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谷田错落有致的融入黛绿之中,我们陶醉在这随风拂来的,新鲜的庄稼气息中。东小陵村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青山、绿水、蓝天,良好的生态孕育了独特、绿色、优质、健康的农产品。人杰地灵的方家屯镇一直以盛产小米而闻名。张殿军充分发挥家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带领农民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和加工方法,做足小米大文章,不断加大以小米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开发力度,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化水平,建立了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绿色农产品体系。在发展绿色农产品事业上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打造出一个农产品精品品牌,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
“带着大伙儿富起来”,这个强烈的念头一直在张殿军头脑中萦绕不散。凭着多年的耕种经验,他悟出一个道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农民单靠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粗放的生产模式,不仅风险大而且成本高,根本不可能实现富裕。2014年的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张殿军看准时机,敢为人先, 带领5户农户,注册成立了康平县军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出任合作社理事长,在合作社发展的道路上,张殿军是个能想事、能干事、能成事的人。他依托‘东小陵小米’品牌,一年一个新举措,用科技引领,示范带动,领着农民干,服务农民把钱赚,播种四季希望。现在合作社流转土地50余户,流转土地300亩,他让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水不忘挖井人。张殿军心里明白,正因为有党的富民政策和县、乡政府的关心帮助,才有合作社发展的今天。“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就是自己对党和政府的回报。”这是他的初心和誓言,合作社发展的几年来,他始终坚持走扶贫帮困的路线,长期为贫困农户提供无偿技术培训支持,确保贫困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月的大地,满是葱郁的翠绿,田边的小路弯弯曲曲,夏日骄阳,阡陌之间一幅生态美、农业兴、百姓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画卷徐徐展开。
东小陵村是典型的丘陵岗地,地处巴尔虎山山脚下,山上浓密的针叶林,清新的空气像天然氧吧。山地积温高,营养物质积累丰富,作物生长季光照充足,依靠天然降雨的谷物生长旺盛,秋季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谷物生长期长,在黄黏土产出的小米果实饱满,色泽金黄,像金色的凤凰飞翔在小山村。
在绿油油的农田里,张殿军带领他的社员忙活着,这是古老传统的耕作方式,人工除草铲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青青的、嫩嫩的秧苗,到硕果累累的果实,在社员们流淌的汗水里,东小陵的小米,红小豆,绿豆,黄豆,黑豆、糜子,玉米、高粱,真正做到了纯绿色,无公害。
远处的村庄,近处的农忙,一片祥和的景象,走在这乡间的小路上,那熟悉的旋律不禁在我们心头荡漾,“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张殿军和他的社员们一起播种着幸福,播种着希望…
这几年,康平县在积极创建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国家农产品出口示范县,张殿军和他的合作社,发挥优势,顺势而为,把合作社发展融入到康平振兴战略中,实现了合作社自身发展的一次次新跨越。让农业强起来,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美起来,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富起来,成为体面的职业,这一人民大众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小杂粮发展成了“大产业”,东小陵的小杂粮以其质优、价廉、新鲜等特点,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东小陵的小米获得辽宁省农业博览会第十七届中国沈阳国际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
一本本证书,一个个奖章,这是最好的证明,站上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张殿军不断探索着发展的新途径。放大优势、打造品牌。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有了效益、有了合作社的灿烂未来。他放宽眼界走南闯北,广泛接触域外企业和广大客户,探寻市场,收集信息,倾听客户的意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张殿军的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种植小杂粮已经成为社员增收的重要渠道。合作社建成了成品库房,购买杂粮加工设备,包装设备,服务车辆,还具备了一定的化验、检测能力。合作社对“东小陵小米”等农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分户生产、集中加工、销售,执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流程。在这块神奇土地上,张殿军和他的社员们以绚丽斑斓的色彩、丰硕的发展成果,掀开了绿色有机农业新的历史篇章。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张殿军和他的社员们在合作社里忙碌着,抒发着黄土地的情怀,续写着致富的梦想,在绿色农业的舞台上演绎着发展的主旋律。东小陵的小米,像金色的凤凰飞出山村,东小陵的杂粮,香飘万里,他们奏响了加快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最强音,迈出了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铿锵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