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片 > 专题片 我家就在岸上住之百年铁厂
我家就在岸上住之百年铁厂
【2019-08-03 来源:本溪广播电视局】

 2013年3月,以本钢一铁厂旧址为主体的“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被国务院正式核定公布为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饱经沧桑的百年铁厂,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2008年12月17日,坐落于太子河北岸,被誉为中国近、现代炼铁工业“鼻祖”的本钢一铁厂一号、二号高炉,在人们依依惜别的目光中正式关停。至此,作为本溪钢铁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累计为共和国冶炼了3000多万吨优质“人参铁”,拥有近一个世纪冶铁生涯的本钢溪湖厂区,告别了中国冶铁舞台。本钢溪湖厂区的全面关停,标志着本溪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

在本溪建制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它的沧桑巨变与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回顾本溪的城市发展脉络不难发现,这是一座典型的“因工而起,因工而盛”的城市,作为拥有诸多“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重工业城市,注定了它的每一次进步、成长,都将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令人难忘的记忆。

1949年10月1日,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冉冉升起,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本钢一铁厂1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不锈钢,为开国大典献上了厚礼。

从1949年第一炉铁水的流出,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批枪、第一门炮、第一辆车、第一台发电机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等诸多个“共和国第一”中,都烙上了本溪钢铁的印记。

本溪煤铁工业为新生的共和国建设建立了卓越功勋,在新中国工业发展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溪地区矿藏丰富,地理位置独特,被誉为“地质摇篮”。由于众多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市区25公里范围内,使得发展钢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钢生产的低磷、低硫、含有害杂质少的铸造生铁,被美誉为“人参铁”。 上个世纪中国的工业领域,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本溪的铁,北京的焦,上海的钻头,哈尔滨的刀”。这是对本溪高质量生铁的认同和赞誉。

本钢生产的“人参铁”,用户遍及全国,并远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地区,1984年荣获出口“免检”证书。1985年本钢生铁产量居全国第4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至1998年,本钢生铁产量连续7年突破60万吨,“八五”期间多产铁20万吨,为国家增创效益1.58亿元。

荣誉,昭示着本钢一铁厂往昔的追求与超越。

岁月,见证着本钢一铁厂曾经的光荣与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本钢一铁厂作为国家铁业生产基地,共为国家生产生铁3000多万吨;其高炉总容积不及全国高炉总容积的1%,却承担着全国1∕4的统配铸造生铁和1∕2的球墨铸造用生铁的生产任务,可谓贡献巨大。1号高炉利用系数自1958年起连续30年名列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功勋炉和英雄炉。

本溪,是一座以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几十年来,占全市工业97%的钢铁、水泥、建材等重工业企业,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城市自身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溪曾一度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本溪就开展了治理环境污染、再现碧水蓝天的攻坚战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两大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再次摆在了人们面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本溪,“治理污染、节能减排”,更是成为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着新的形势,本溪人在治理环境污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脚步,一铁厂的关停,是本钢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们的时代是充满责任感的时代”。这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状况所发出的呼吁,也是生态意识觉醒所要达到的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绿色本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功在当代,利在后人。

“三都五城,魅力本溪”。从一个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污染城市,一跃成为一座绿意融融、洁净清新的生态之城,本溪市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实践,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的山城本溪,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记忆。自2008年12月17日本钢一铁厂关停之日起,社会有识之士们在丰富、保全城市记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一座城市需要记忆,需要深厚的文化沉淀,这是城市记忆守护者,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本钢一铁厂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本溪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8年12月17日,随着一铁厂1、2号高炉的关停,一铁厂曾经的辉煌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中,成为了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2013年3月,在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中,包括本钢一铁厂在内的本溪湖工业遗产群成功入选。6月8日在全国第八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市文物保护部门,正式向社会宣布了这一消息。

《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是这样定义的: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包括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等。

由此看来,本钢一铁厂无论在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还是科研价值方面,都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最珍贵的工业文化遗存。

随着社会文明体系的不断丰富,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人们已经或正在开始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评价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工业遗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工业遗产是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与其他内容相比毫不逊色的组成部分。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记忆,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空白。而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使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更加充实。同时,这些深刻变革的物质证据,对于人们认识工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工业活动的起步和过程具有普遍的价值。        

本钢一铁厂,是中国重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例证,是代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本钢一铁厂,作为本溪的煤铁工业遗址,是我国工业历史上很少的一个资源相对集中,工业链条自成体系的工业遗产类型。

肩负着时代的责任,本钢一铁厂,顺应生态建设的新需求功成身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本钢一铁厂,作为全国独有的工业文化遗产,仍将以它特有的魅力展示着厚重的风采。

对于本溪而言,工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还有近百年的“煤铁之城”形象,本溪的工业历史,厚重而久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一座城市的,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