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片 > 专题片 不退休的农艺师
不退休的农艺师
【2019-08-08 来源:康平县融媒体中心】

盛夏的乡村,放眼望去,蓝天、白云映衬着彩色的田野,偶尔飞掠的小鸟,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穿过一片浓绿的玉米地,我们来到张玉堂的家,整洁的小院儿飘着植物的清香,沁人心脾。  

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从乡农科站退休,现任柳树屯乡唐坊村老科协活动小组副组长的张玉堂,今年70岁,本应是坐享清福的年纪,可他就是闲不下来,退休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艺工作岗位上。他总说:“我身体还行,还能为大家做点儿事儿。”

“每天东奔西跑的,就连刮风下雨也不歇歇,不赚一分钱不说,还往里搭钱,自己还觉得挺乐呵呢。”这是张玉堂老伴儿经常对他唠叨的一句话。

老伴儿的身体不太好,不能干重活儿,张玉堂每天一忙完家里的事儿,就开始为了农户的事儿忙活了。

干了一辈子农艺工作的张玉堂,深知农民每年在购买种子时都费尽心思,生怕选不好品种,影响收成,就连续几年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搞玉米品种对比试验,陆续试验了当地的十几个玉米品种,最后确定了几种最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并把实验结果无偿地告诉农户们。

这几年,乡里种植天鹰椒的农户越来越多了。种天鹰椒是个细作活,技术要求高,有些农户不懂技术,种植上摸不着门道,只能干着急。张玉堂告诉他们:“只要你们信得过我,技术上的事我负责,你们只要肯干就行。”就这样,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到采摘收获,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张玉堂都手把手教,面对面指导。春季育苗时,为了保证出苗时没有死撮,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教农户,把天鹰椒籽儿含在嘴里,再喷洒在苗床上,嘴辣麻了也毫无怨言。张玉堂一年几十次巡回于各村屯,每到一处,指导完就走,从没吃过农户一顿饭。

随着乡里棚菜生产的迅速发展,几百栋大棚拔地而起,缺少技术指导成了大问题,张玉堂的身影又出现在大棚里。虽然乡里专门聘请了技术员,但是由于大棚太多了,忙不过来,张玉堂就时常抽空到棚户家去,帮助他们看温度、湿度,看苗情,解决技术问题。他还联络农科站退休的农艺师,成立技术小组,经常在一起沟通情况,研究指导方案,让农户在种植方面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

采访中,记者对张玉堂左臂上的红袖标感到十分好奇,张玉堂告诉我们,他是乡里的义务卫生监督员,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到街上转转,看到路面上有砖头、石块儿、垃圾等就马上清理,要是哪家门口有杂物也帮着打扫干净。

古稀之年的张玉堂,每天东奔西跑,有时也会感到很疲惫,看到这些,村里总有一些人好心地劝他:“都这么大岁数了,就别干了,享享福吧。”可张玉堂却说:“这就是我的福!”

虽然已经退休了,可是张玉堂却并没有真正离开过一天工作岗位,积极向上的思想始终没有变,汶川大地震后,为了表达对受灾群众的的一颗爱心,表达对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他是全乡第一个到乡政府捐款的普通群众,并在此时,67岁的张玉堂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老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默默无私地奉献着,点点滴滴,细细碎碎,润物无声,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展示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风采,他把自己厚重的情感全部融入到了为老百姓服务的爱心工程上,而且甘之如怡,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