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片 > 专题片 我家就在岸上住之渡口的故事
我家就在岸上住之渡口的故事
【2019-08-24 来源:本溪广播电视台】

一条河,一个渡口,一座即将架起的新桥,在岁月的沧桑中,交织成一幅意蕴深远的画面。 

2014年8月初,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偏岭村二道沟太子河桥竣工通行。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二道沟的村民们来说,能有一座通行便利的桥,是他们几代人的梦想。如今,这个梦圆了。

古称衍水的太子河日夜不息地从村旁流过。

多少年来,村子里的人和这条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轻人常常会听到老一辈讲起这条河的故事。

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偏岭村二道沟村民组,三面靠山,一面傍水,春夏秋三季,组里的十七户村民只能靠摆渡出行。

一个渡口,一条小船,连接着外面的天地。河上的渡船,摆渡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今年春夏之交,二道沟太子河桥开始施工修建,按计划八月初竣工通行。村子里几代人靠摆渡出行的历史,即将成为远去的背影。

在采访的时候得知,二道沟村民组摆渡时间最长的船工石玉喜,已于去年七月病故了。2003年八月,我们曾采访过石玉喜,当时他58岁。石玉喜说,村子里几代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修一座桥。

石玉喜,今年五十八岁,是二道沟渡口上摆渡时间最长的船工。1990年,老石开始在河上摆渡。风里来,雨里去,一只篙,一条船已经伴着他度过了十三个春秋。这天上午,老石抽空到邻村的杂货店办点事儿,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有几个村民从集市上回来搭船。撑船过河的时候,老石和搭船的村民闲聊了起来。

近几年,为了改善村民的通行条件,偏岭镇沿太子河一段先后建起了三座漂亮的新桥。渡口越来越少了,桥越来越多了,位于二道沟的最后一个渡口,在不远的将来也将成为远去的背影。

撑船,是个苦差事。夏季,汛期涨水的时候,为了保证行船安全,老石要比平时多撑一百多米的水路,而且是逆水。早春河面刚开化,秋冬之交河面刚结冰的时候,船篙就成了冰棍儿。撑船要有责任心,还要有耐心。有时候,为了一个搭船的,也要等上很长的时间。

偏岭村二道沟渡口,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石玉喜的父亲就是这个渡口上的摆渡第一人。

一条河,一个渡口,一条船,牵系着几代人的悲欢。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摆渡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流逝的往事却不能忘。

老石在河上摆船已经有十几年了,风里雨里的,一支船篙撑着许多故事。一九九五年夏季,老石曾救过一个落水的年轻人。

日出日落,伴着晨曦暮霭,在这条河上,老石撑着的小船,载着乡情,更载着责任。

中午的时候,老石回家吃饭。从渡口到家里的路不过几百米,不是很远,可到了汛期下连阴雨的时候,这条路便成了溪流淙淙的水路,行走起来十分不便。今天是立秋,当地有“抢秋膘”的习俗。临近中午的时候, 老母亲为儿子包了饺子。近一段时间,石玉喜的四弟因为盖房子也在家中吃饭。石玉喜在河上摆船,起早贪黑不容易。尤其刮风下雨的时候,在河上摆渡的儿子便成了老母亲的牵挂。秋日的傍晚,山村的景色是迷人的。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又有一群孩子要搭船过河。月亮升起来了,河水静静地流着。

在寂寞的渡口上,在徐徐吹来的晚风中,老石还在等待,等待着一天里最后一批搭船过河的人。

逝者如斯,时光如水,不知不觉间,十多年过去了。二道沟村民组几代人的修桥梦想正在变成现实。石玉喜病故后,母亲宋春梅被老儿子石玉红接去同住。

二道沟村民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偏远的山村。生活在这里的十七户人家,人均不足八分山坡地。多少年来,村民们种植的主要有玉米、高粱等传统作物。村民们说,在二道沟如果能够发展一些林下作物,效益还是挺可观的,由于受到通行的限制,运输困难,只能是望河兴叹。

一条河,一个渡口,一只小船,一座即将架起的新桥,在岁月的沧桑中相遇了,如水的时光,融进了过去,也融进了未来。

偏岭村二道沟太子河桥竣工通行的那一天,和许多村民一样,已故船工石玉喜的母亲也来到了桥上,她说,自己今年已经89岁了,能看到这么好的桥,心里有说不出大高兴。

流年似水,在岁月的长河里,令人情感纠结的旧时光,会随着新的日出渐渐淡去。带着对往昔的回忆,人们向昨天告别;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人们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