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村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的纯农业村庄,长期以来,村民收入只能依靠传统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集体收入非常薄弱。2015年新的支部班子成立以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书记赵龙带领的村两委班子凝智聚力、转型跨越,以县委书记包扶为契机,立足本村实际,积极地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资源,推行“保底收入+利润分成”土地流转模式,目前,已形成了种养结合调产增收,打工不出门,户户无闲人,农民收入翻番,集体经济逐年增收的良好势头。东升村的变化,是康平县在农村勇于改革创新,大力破解难题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康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以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探索多种发展路径模式,着力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东升村,不少村民在地里忙着除草,准备浇地。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些听起来俗套,可实际有效的话语,是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及带头人重要性的肯定和褒奖。村党支部书记赵龙深知作为党支部 “领头雁”的作用和责任,面对村集体经济积累少的可怜,甚至本身就没有积累的东升村而言,怎样完成村积累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蝶变?如何才能让东升村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了赵龙自上任以来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才有出路。”赵龙在几年的拼打中,先治穷,后治乱,再致富。他认真谋划村党建工作思路,切实把基层党建直接责任作为分内之事,把强班子,带队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关心困难群众疾苦,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心任务,贯穿落实到为村民服务之中。
“众人拾柴火焰高”,东升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始终坚持开门搞发展,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沉下身子听真声音,将群众意见作为工作指导,从群众中汲取发展智慧。村两委干部多次与村民共商、座谈,走访群众、老党员、老干部,向经济发展能人、致富能手请教等方式“寻病根、找良方”。最后一直达到共识,按照“党建引领、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原则,采取“保底收入+利润分成”的模式,结合实际提出了以打造智慧农业为重点,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互联网”模式,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实现线上线下品牌效益。逐步实现生产有机小米、架豆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秸秆按户分配与综合利用,逐步建设粮食储备库、烘干塔等大型配套设备,适时开办有机小米加工等深加工企业,积极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东升村在面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无米之炊”的困境下,带领村集体坚持“低起点做起”,用“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5年11月,借助国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东风,东升村成立了康平县龙旭种植产业合作联社,利用土地流转带动村民“抱团致富”。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统一经营,并按照股份从土地经营收益中获得一定比例分红。在村两委的带动下,该发展模式深受广大农户肯定,并得到积极响应。
老百姓把地包给了合作社,不用出本,不用出力,在粮价更低的情况下,还能比自己种地的人多收钱。村民从合作社的实际收益中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实行土地流转,富裕了村民百姓、壮大了集体经济,乡亲们全是打心眼里高兴。
而对于东升村的村民来说,有着更特殊的意义。因为村里推行“保底收入+利润分成”土地流转模式,使得他们除了“村民”这个传统意义上的身份之外,还有了另一个颇为现代的称谓:“股东”。
东升村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走下去,破解了集体经济难题,为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铺就了腾飞之路。在村书记赵龙的带领下东升村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东升村这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破冰之旅正在上演,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东升村全体干部、群众正在用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得实惠,全民同步小康”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