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片 > 专题片 我和我的小康——本溪
我和我的小康——本溪
【2021-04-27 来源:辽宁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

本溪,从“煤铁之城”到“天然氧吧”,从“卫星上看不见”到“让人看不够”,通过加强生态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让生态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

一炉铁水的温度大概是1450度,保证高炉稳定燃烧运转,提供充足的风能、气能、电能,是本钢一切生产的前提,也是本钢板材发电厂建厂60多年来的职责和使命。

刘永胜,本钢板材发电厂党群室主任,他曾经奋斗过的冷却水塔历百年沧桑,如今已经成为本溪历史的记忆符号。进厂33年,刘永胜经历了老厂到新厂的变迁,见证了头顶“看不见”到“看得见”的蓝天。 

土生土长的本溪人姜涛,也对这座城市曾经的空气,印象深刻。

毕业之后,姜涛也来到了本钢,进入发电厂,那会他的心情也跟头顶那片天一样,灰暗压抑。

这四台综合池是发电厂化学水处理的末端,在发电厂跟水处理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闫中文,一直在“排放”和“生产”之间博弈着。

无论是小环境,还是大环境,从尘埃走来的发电厂,欠下了太多的环保债。改造和建设的同时,发电厂不断淘汰耗能高、污染大的老设备,为钢铁生产提供绿色生态能源,还本溪碧水蓝天,成为刘永胜、闫中文、姜涛几代发电人的共同心愿。

离发电厂不远,一个新的发电工程CCPP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发电大约14亿千瓦时,充分回收煤气资源,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几代电厂人期待的清洁生产。和本钢一样,同样是老字号国有企业的本溪水泵有限责任公司,创造过辉煌,经历过低谷,承载了几代工人的奋斗与荣光。他们在工厂里用别样的诗意,书写辽宁工业的诗篇。

《在水泵厂》、《我们是工人》这两首诗,收录在吴言刚刚出版的诗集。钳工、诗人。两个几乎毫无关联的词,却构成了吴言25岁退伍后来到水泵厂的工人生活。

进厂后,吴言创作的第一首诗是《师傅》,把他领进工人世界大门的就是王大鹏。1980年进厂,到今年,还有两个月退休。

跟吴言对于工厂的陌生相比,去工厂当工人,曾经是王大鹏那一辈人的心心念念和无上荣光。

这座可以说与共和国同龄的工厂,值得王大鹏自豪,在建国初期,创造过多项泵行业的全国第一,行业领先,但也曾步履维限、经历了东北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坎坷。阵痛之下,工人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

董仲喜,也在水泵厂干了快40年,拧过螺丝、画过图纸、干过销售,2008年前后,是他和团队设计的一款新产品带领水泵厂走出低谷,如今他成为公司的董事长,但是觉睡的越来越少。

60岁的王大鹏亲历了本溪水泵公司从“老厂”到“新公司”每一步的发展变化,40年间,经他手装配的水泵种类从最初的单一到如今的上百品类。

快60岁的董仲喜,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水泵公司贡献智慧、殚精竭虑。

不到40岁的吴言,和这些前辈生活在工厂,找到了诗意和力量,把他们、把自己写成了诗。

董仲喜、王大鹏、吴言,几代工人都把自己奉献给了工厂的沸腾与火热,《在工厂里写诗》的作者,是吴言,更是所有产业工人,他们合力书写的是辽宁工业的诗篇。重工业,给本溪打上了深刻的标签和烙印,而绿水青山则是大自然给予这座城市的天然属性。本溪大峡谷,从无名到闻名,峡谷所在的村子,从闭塞到开放,本溪拍客高广利,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高广利,本溪摄影爱好者,从这里还是一道自由参观 的野景,到今天一桥架东西,十几年来,一直眺望并记录着这片山谷和山谷里的居民。

大峡谷所在的村子叫解放村,1949年成立,这样一个名字,表达的是祖辈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而对于今天的村民来说,解放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真正地让村子从昨天的闭塞和贫困中解放出来。高广利没有想到,自己十几年的眺望,会成为“解放”的推手,也让他成为这个村子里最熟悉的异乡人。

村支书徐清波和大伙儿一样,感谢高广利,并为大峡谷的今天骄傲。

如今高广利已经在解放村扎根了,小小的院落,成为本溪摄影人和诗歌爱好者们共同的家,他和他的朋友们,还将继续在这里眺望,眺望山谷,记录幸福。 这座曾经被污染到“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成了“风景看不够”的美丽山城,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截至目前 本溪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1885户、23854人已全部实现脱贫;五年来,投资近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937户,惠及农村百姓6000余人;森林覆盖率超过75%;本溪获得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拼搏与奉献,收获着幸福和满足,感知小康的成色与温度。